①

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。
有的育儿专家建议学习国外的做法,孩子出生后就跟父母分房睡。有的建议孩子3岁前完成分房睡,还有的建议孩子6个月就考虑分房睡 ……
6个月、2岁、3岁、4岁、5岁……这些网上疯传的分房年龄,让多少妈妈着急忙慌的严格「遵守执行」。
随着孩子长大,分房是必然的。可如果妈妈脑子里全是这些冷冰冰的数字,又如何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?如何满足孩子最本能的需要呢?
当你决定跟孩子分房睡的时候,你给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了吗?你为孩子做好独立睡眠的准备了吗?孩子可以适应长时间没有你的陪伴吗?
其实,关于孩子什么时候应该跟父母分房睡,并不能一刀切。
如果分房真的要遵循一个原则的话,那就是:
尊重母婴亲密的自然规律,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,顺其自然。
一般来说,父母可以从孩子3岁后慢慢尝试跟孩子分房睡,到5~6岁前完成这个过程。
我们可以参考专家的建议,却不能一味地遵循那个冷冰冰的标准。
当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跟父母分房睡的时候,不要强迫他。
②
很多妈妈在网上分享过跟孩子分房睡的经历。
慢慢地,孩子开始习惯一个人睡,却也变得沉默,不爱说话。
一次旅行的时候,这位妈妈原本打算跟孩子住在一起,却听到孩子说「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,妈妈从来也不喜欢和我在一起」。
那一刻,她后悔极了。
还有一个妈妈发帖说:
儿子差不多3岁了,听有经验的妈妈建议,就尝试着跟孩子分房睡。原本以为孩子很独立,分房睡应该很快适应,没想到竟然有说不出的难……
那晚两夫妻刚关灯躺下,隔壁房间儿子跑来咚咚咚地敲门,妈妈问你要干什么,孩子一会说他的小蚂蚁爬进妈妈房间,一会又说他的超人玩具在妈妈房间里……
爸爸生气的朝门外喊:「你那点小心思唬谁呢?赶紧回去睡,要不然打你屁股!」
孩子回去了,夫妻俩一夜安睡。
第二天一早,打开房门,竟然看到儿子正蜷缩在爸妈的房间门口睡得正酣,原来他自己半夜从房间拖来了小席子、小枕头、小被子……
看着那一段段心酸的文字,想象着那些被父母一次次拒之门外、陷入无尽的害怕甚至绝望中的孩子,多么可怜,又是多么的让人心疼啊!
不要再狠心地把那个还没有准备好的孩子推出门外了!
面对那个哭闹着不要分床睡的孩子,有的育儿专家甚至还建议采用系统脱敏法、延迟满足的方式。
可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,行为主义训练法确实会有效,但其效应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。
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,离开与自己一体的温暖子宫,如果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体验到的都是绝望的滋味,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。
无论是3岁还是5岁,仿佛每一种育儿理念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,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,培养好的睡眠习惯,促进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……
可是,正如伊能静所说的,孩子迟早都会的事,为什么那么着急?
孩子不是流水线作业的产物,他们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。
③

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,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新的状况,而我们要做的,是静静地陪伴和等待,并做好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准备。
可是,当孩子真的准备好跟妈妈分开睡的时候,有很多妈妈又舍不得了。
马伊琍甚至还期待着将来有一天,女儿能亲昵地跟她说「妈妈,今晚我想跟你一起睡」。
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提到一个「足够好的妈妈」的概念,他写道:
「足够好的妈妈……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,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逐渐难以适应,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,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。」
足够好的妈妈,能够倾尽全力在生命的最初满足孩子的全方位需求,也能坦然地接受孩子逐渐长大、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退出。
当孩子准备好与你分房睡的时候,亲爱的妈妈,不要犹豫,果断地放手!
④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